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十种心态
郭五林
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高考成为中国第一考。公务员考试是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,最多达40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。中央、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,各省、区、市招录公务员,总数每年约在20万左右。但参考人数保守估计也在400人次以上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》第二十一条规定:“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,采取公开考试、严格考察、平等竞争、择优录取的办法。”其中,择优录取,决定了公务员考试不可能是等额考试,必须实行差额考试。具体差额,《公务员法》中没有具体规定。在中央、国家机关,报名人数与招录人数比例不低于5:1,进入面试人数与招录人数通常为3:1或5:1。2010年国考平均报名人数与招录人数比例为78:1。在省级及以下机关,报名人数与招录人数不得低于5:1,进入面试人数与招录人数比例不低于3:1。
换句话说,报考公务员,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机会不会超过1/5,通过面试进入体检政审环节的为1/3,为保险起见,有些地方和部门录用时放大20%的人数参加体检。但最终,参加面试的考生只有不超过1/3的会被录用。
反过来说,平均一个考生至少5次才能考上公务员,至少进3次面试才能考上公务员。报考中央、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至少要考78次才能考上。那么,按报考条件,至少本科以上学历,以毕业年龄22岁计,中央、国家机关每年招考一次,平均考78次,也即要考78年才能考上,那考上中央、国家机关公务员平均年龄为100岁。但实际上,限定报考主任科员以下年龄为35岁,只有13次机会。也就是说,所有考生年年参考,考到最后也只有13/78的能考上,也即1/6的人终其一生的努力才能考上。
所以,公务员考试比高考来说难度大了许多。高考考不上普通高校,还可以上民办高校,民办高校都上不了,还可能上电大、函授、自考。实在不行,还可以复读。万不得已,只要家里足够富裕,还可以出国留学,与那些公费留学生一样,体验留学感受。但考不上公务员基本上就没有当公务员的机会了,从企业、事业单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可能性不是没有,但是很少,必须是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才可以从企业、事业单位选优调入。
又想考上,又很可能考不上。数百万考生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参加公务员考试,其心态复杂,动机多样。笔者根据在全国各地培训公务员考生的经验,对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的心态进行了归纳,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种心态:
第一种:无所谓心态。有些大学毕业生脚踏几只脚,骑着马找马,找到工作后,毕业前学习安排很松闲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考考公务员,考上了算运气,考不上算人生体验。这种人在大学生里不是少数。
第二种:买彩票心态。考上公务员的机率很少,但很多人还是想试一试。总有一套题是为我量身定做的。多考几次,说不定就闯上机会了。我有一个同学,在四川大学读博士,毕业那年,考了11次,考上了5次。最后选择一个自认为最好的岗位去工作了。我教的一个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,经常参加公务员考试,一连考上好几个省的实权部门,最后选了一个省级部门去报到。
第三种:求职心态。公务员也是一项工作,每年2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,可以解决好多人的就业。为了就业,就报考老、少、边、穷的地区,报考冷门岗位。通常说来,交通优劣、权力大小、资源多少、辖区大小、发展空间、工资收入、保险保障等各方综合实力越强的岗位,如海关、国资委、交通、国税、国土、规建等部门,考生都很多,但偏远乡镇、文科教文卫体等部门,报考人数一般都不是很多的。
第四种:政治理想心态。我在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给学生讲课前后,了解到很多考生是为了实现自己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政治理想而去考公务员。当时,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生,有很多人考公务员,向往着中办、国办、台办、外交部等部门。政治上有多大发展空间,是一些名校学生选择报考的理由。
第五种:专业对口心态。一些管理类专业的学生,特别是行政管理、马克思主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,希望到党政机关担任公务员,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。
第六种:人生投资心态。我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了解到,当地先后有3个副区长辞职下海经商。他们在公务员队伍中干了20来年后,人缘极广,这时弃政从商,人身进入自由状态,商业获得良好发展。
第七种:即时赚钱心态。我在华南师范大学讲课时,有两个学生,交一份学费,轮流来上课。课后把讲义、笔记、课件、录音等复制来卖给同学,按培训费的半价销售,卖两个够本,卖三个赚钱,卖四个赚一倍。我当时感叹,广东真是商业前沿,居然学知识都可以赚钱,有此智慧,广东人不富都不行。
第八种:私利心态。个别考生考公务员,心态不正,想的不是为人民服务,而是为人民币服务。想着将来当了官,有人送礼,可以吃回扣,当公务员可以成为最赚钱的职业。这种心态的考生数量不多,但偶而也有。不过,他们还没成长到可以腐败的级别,所以危害还未显现。
第九种:解决两地分居心态。有些年轻夫妇,两地分居。为了解决两地分居,两夫妇都在考公务员,这种情况的多数是教师、医生。都朝着配偶所在的城市考,只要一方考上了,两人就可团聚了。
第十种:享受保障心态。有些父母是领导的、是企业家的,不希望孩子在企业里工作,即使是高薪企业里,父母都希望孩子考公务员,特别是对女生来说,父母更希望他们进公务员队伍。因为在企业里,生育问题是个大问题,除了国有企业之外的很多企业,女性职工一生孩子,甚至结婚,就要求她们辞职。所以,为了结婚、为了生孩子、为了有产假、为了将来有保障,很多女性都来报考公务员。
作者简介:郭五林(1972——),男,四川宜宾人,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,宜宾学院中国公务员考试研究所所长,宜宾学院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